Kaiyun(中国)官方网站

1955年授衔孔庆德自认为能被授校官就乐坏了却被破格授予中将-Kaiyun云开

云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宿舍家具定制领导者 | 高品质公寓床、学习桌椅、宿舍衣柜生产厂家

Kaiyun云开

全球时尚环保宿舍家具制造商

做更懂年轻人想要的宿舍家具

宿舍家具定制热线

0538-8367963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1955年授衔孔庆德自认为能被授校官就乐坏了却被破格授予中将

文章出处:网络 人气:发表时间:2025-03-16 02:54

  

1955年授衔孔庆德自认为能被授校官就乐坏了却被破格授予中将(图1)

  1955年,解放军进行首次授衔,一位老红军站在等候大厅里,心中忐忑不安。他就是孔庆德,一个从山东曲阜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当干部部长询问他对授衔的期望时,他憨厚地笑道:"能授个校官就不错了。"可谁能想到,当授衔仪式开始时,这位只盼着当个校官的老红军,却被破格授予了中将军衔!这究竟是怎样一段传奇经历?这位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将军之路的呢?

  1921年的山东曲阜,一场罕见的旱灾让这片土地寸草不生。孔庆德家的那间低矮草屋里,一家七口只能靠着野菜和树皮度日。作为长子的孔庆德,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门找吃的。

  那时的曲阜,虽然是孔子故里,但普通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孔家的老宅里还住着一些孔子的后人,可那些高墙大院与孔庆德这样的穷人家却是两个世界。

  十岁那年春天,孔庆德跟着父亲去地主家佃田。地主给了他们一块最贫瘠的土地,收成却要交一半给地主。父亲没办法,只得咬牙应下。那年的收成很差,孔庆德每天看着父亲为了凑齐租子,天天起早贪黑地干活。

  1925年冬天,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父亲因为还不起债务,被债主告到了县衙。那天晚上,衙役直接闯进了他们家,不由分说就把父亲带走了。

  几天后,一个噩耗传来:父亲在牢里死了。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一般,击垮了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母亲带着姐姐只能沿街乞讨,年幼的弟弟整日饿得哇哇大哭。

  1926年春天,一支征兵队伍来到曲阜。那天正好赶上集市,征兵的人在街上敲锣打鼓,说是要招收壮丁。孔庆德站在人群中,听着征兵人员讲述当兵能有饭吃、还能拿军饷的事情。

  回家后,孔庆德跟母亲说要去当兵。母亲一听就急了,拉着他的手说:"你才14岁啊,咋能去当兵呢!"可孔庆德却说:"家里这样下去也是个死,与其在家等死,不如去拼一拼。"

  第二天一早,孔庆德就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跟着征兵队伍走了。临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间破旧的草屋,母亲站在门口,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这一别,就是三年没能回家。

  在部队的最初几个月,孔庆德被分到了一个运输连。每天的任务就是给部队运送粮草和弹药。虽然干的都是些体力活,但至少能吃饱饭。晚上休息的时候,他就躲在角落里练习认字。

  有一次运送军需物资时,他们的队伍遭到了土匪的袭击。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年仅14岁的孔庆德没有逃跑,而是抄起一支步枪,和其他战友一起死守着装满军需物资的大车。这一仗,让连长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个瘦小的少年。

  后来,连长特意把他调到了警卫班。在这里,他第一次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一支步枪。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操练,练习打靶、投弹,虽然辛苦,但孔庆德却觉得比在家里过着看天吃饭的日子强多了。

  Kaiyun

  1927年的一个冬日,在山东某部队的训练场上,一群新兵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站在队伍最后一排的孔庆德,个子比其他人都要矮一截。教官喊:"向右看齐!"他总是要踮起脚尖才能看到前面。

  就在这支部队里,孔庆德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魏孟贤营长。魏营长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高材生,为人和善,经常在夜里教新兵们识字读报。

  有一天晚上,魏营长拿着一份《申报》,问士兵们谁愿意试着读一读。没人敢开口,只有孔庆德举起了手。他磕磕绊绊地读着报纸上的内容,虽然很多字不认识,但那股劲头让魏营长刮目相看。

  从那以后,每天晚上魏营长都会抽出时间教孔庆德认字。渐渐地,孔庆德不仅能看懂报纸,还开始阅读一些简单的军事书籍。魏营长常对他说:"打仗不只是用蛮力,更要用脑子。"

  1928年春天,部队进行了一次实战演习。孔庆德被分在突击组,负责攻占一处高地。当时其他战友都选择从正面强攻,只有他注意到高地西侧有一条羊肠小道。他带领小组绕到敌人后方,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最终以最小的伤亡完成了任务。

  这次演习后,魏营长专门找到孔庆德,说要重点培养他。在魏营长的指导下,他不仅学会了看地图、绘制地形,还掌握了基本的战术原理。

  1929年底的一个夜晚,魏营长秘密找到孔庆德,说了一个重大消息:他要带领一批志同道合的弟兄们去投奔红军。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内部腐败,军饷经常发不下来,士兵们怨声载道。而红军却在为穷苦百姓打天下,这让孔庆德想起了自己的家人。

  就这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孔庆德跟随魏营长等人,带着武器弹药,秘密穿过封锁线,成功到达了红军根据地。

  来到红军后,孔庆德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革命氛围。这里的战士不分贵贱,官兵一致。更让他惊讶的是,红军还办起了学校,专门教士兵们读书认字。

  在红军大学里,孔庆德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和军事知识。课堂上,他经常和同学们讨论战术问题,分析作战方案。那段时光,是他一生中最充实的日子。

  1930年,孔庆德参加了红军对国民党"围剿"的反击战。在一次战斗中,他带领一个排的战士,利用地形优势,设置了多重伏击圈,成功阻击了敌人的进攻,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这一仗打下来,他从一名普通战士,一跃成为了连队的指挥员。

  从此,孔庆德开始在红军队伍中崭露头角。他善于运用地形,讲究战术,每次战斗都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实力。战士们都说:"跟着孔连长打仗,既能打胜仗,又能少伤亡。"

  1939年的冀南平原,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孔庆德正带领30名突击队员,匍匐在野地里。他们的目标是200米开外的一处日军炮兵阵地,那里有一门珍贵的山炮。

  "弟兄们,"孔庆德压低声音说,"这门炮对咱们八路军来说太重要了。"他掏出一张粗糙的地形图,用手电筒遮着光,给战士们讲解行动方案。

  突击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悄悄解决岗哨,第二组专门拆卸运送山炮,第三组则要在关键时刻制造声东击西的效果。整个计划要在15分钟内完成,一旦超时,援军就会赶到。

  行动开始后,第一组迅速放倒了两个哨兵。第二组的战士们刚开始拆卸山炮,日军营地就突然警戒起来。孔庆德立即带领第三组朝着相反方向投掷手榴弹,造成了一片混乱。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一名日军军官发现了正在搬运山炮的战士,立即鸣枪示警。孔庆德当机立断,带领几名战士冲向敌营深处,故意暴露目标。日军果然上当,大部队追击他们去了。

  战斗结束后,不仅山炮安全运回,30名突击队员还全都平安归来。这一仗,让孔庆德在部队里出了名。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孔庆德带领部队担任正太铁路破袭战的掩护任务。敌人的增援部队像潮水一般涌来,他们在一个山头上与敌人展开了持续七天七夜的激战。

  弹药渐渐告罄,战士们就用石头招呼敌人;干粮吃完了,就啃树皮充饥。第四天晚上,敌人发起了最猛烈的进攻。孔庆德带领战士们在阵地上来回奔走,用数量有限的弹药打出了最大的火力,硬是把敌人顶了回去。

  第七天拂晓,增援部队终于赶到。当战友们冲上阵地时,发现孔庆德和他的战士们个个带伤,但阵地一寸未丢。主力部队因此顺利完成了破袭任务,给日军的运输线造成了重创。

  然而,最艰难的考验还在后头。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孔庆德的右手被炮弹击中。医生说必须截肢,否则会危及生命。但他坚持道:"这只手是我的武器,砍了就不能再杀敌了。"

  经过长达四个小时的手术,医生们勉强保住了他的右手,但失去了部分功能。可就在三个月后,孔庆德又重返战场。他开始练习用左手开枪,继续指挥作战。

  解放战争中,孔庆德率部在徐州战役中立下大功。当时,国民党军队在开封至徐州一线布防,试图阻止解放军南下。孔庆德采取的战术是:"白天像老鹰一样盯着敌人,晚上像老虎一样扑过去。"

  他带领部队多次突破敌人防线,为主力部队创造了有利战机。在一次战斗中,他们连续作战48小时,攻克了5个火力点,打开了南下的通道。

  战斗结束后,孔庆德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在战场上。有人劝他回后方休养,他却说:"我这条命是革命给的,只要还能动,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1950年春天,在武汉军区的一处训练场上,孔庆德正带领一群年轻军官进行实地教学。他拿着一根木棍,在地上画出地形图:"战术不是写在纸上的死理论,而是要结合实际地形来运用。"

  这种实地教学方式在当时很少见。大多数军事教员都习惯在教室里讲课,但孔庆德坚持要把课堂搬到野外。他说:"在教室里画张地图谁都会,但真正上了战场,地形千变万化,光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有一次,他带领学员们在野外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演习。他把学员分成两队,一队扮演进攻方,一队扮演防守方。但他给进攻方的装备和人数都比防守方少得多。这让许多学员感到不解。

  演习开始后,防守方占据了有利地形,架设了多重火力网。但进攻方在孔庆德的指导下,利用地形死角,采取分散突击的方式,最终竟然打了个漂亮的胜仗。

  事后,孔庆德对学员们说:"在实战中,我们未必总能占据优势。但只要善于利用地形,灵活运用战术,就能以弱胜强。"这番话,让在场的学员们记忆深刻。

  孔庆德还创造了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他要求每个学员都要掌握多种武器的使用方法,而不是仅仅专精一项。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必须对各种武器的特点了如指掌。

  有一次,一名年轻军官抱怨说:"长官,我们是当指挥的,何必把这些基层的活都学一遍?"孔庆德立即反问:"如果你连枪都不会用,怎么指挥战士们打仗?"

  为了让教学更加生动,孔庆德经常把自己的战斗经历编成教材。他会详细讲述每一次战斗中的决策过程,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教训。

  1952年,孔庆德在军区建立了一个特殊的训练基地。这个基地模拟了各种复杂地形,既有山地,也有平原,还有城市街区。学员们在这里可以进行贴近实战的训练。

  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每次演习结束后,他都会组织学员进行复盘讨论。他不会直接指出对错,而是引导大家自己发现问题。

  在训练场上,孔庆德常说的一句话是:"打仗不是做算术题,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要学会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找到最好的办法。"

  到了1953年,孔庆德培养的学员中,已经有不少人成为了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们把孔庆德的教学方法带到了各自的部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

  在军区的一次总结会上,孔庆德说道:"我们现在过的是和平年代,但必须要有打仗的本事。这样才能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这句话,后来成了军区训练工作的指导方针。

  1955年的一个晴朗早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内灯火通明。孔庆德穿着崭新的军装,站在授衔仪式的队伍中。几个月前,当军区干部部长问他期望什么军衔时,他只说了句:"能当个校官就不错了。"

  授衔仪式上,当主持人宣布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时,整个会场都安静了几秒。随后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李先念副总理亲自为他佩戴上金光闪闪的肩章,这位从山东农村走出来的老红军,终于成为了共和国的将军。

  授衔仪式结束后不久,孔庆德就向武汉军区提出了一个特殊请求:他要下连队体验生活。这个请求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说:"您是军区副司令员,何必去吃这个苦?"

  但孔庆德坚持己见:"当了将军更要体验基层生活,否则怎么知道战士们的难处?"就这样,这位中将脱下将军服,换上普通军装,背着行囊住进了连队。

  在连队里,孔庆德坚持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早上五点起床,和大家一起跑操;白天参加训练,晚上还要值班站岗。有一次夜间紧急集合,他和战士们一样,三分钟内就整装完毕站在了操场上。

  一天,炊事班的战士病倒了,厨房人手不够。孔庆德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就钻进了厨房。他的厨艺出人意料地好,蒸出的馒头松软,炒的菜味道可口。战士们这才知道,原来将军还有这样的本事。

  在连队住了一个月后,孔庆德把自己的体会写成了一份详细报告,交给军区首长。报告中不仅有对训练方法的建议,还有改善战士生活条件的具体措施。

  1956年春节前夕,孔庆德又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他把自己的年终奖金全部用来给连队添置了文体用品,还专门买了一台收音机。他说:"战士们过得好,我这个当将军的才安心。"

  晚年时期,孔庆德仍然保持着朴素的作风。他住在普通的军队宿舍里,家具简单,除了几本书和一张老旧的写字台外,几乎没有什么贵重物品。

  有人劝他:"您是开国将军,应该享受一些待遇。"他却说:"我现在过的日子,比当年在曲阜老家时强太多了,还要什么享受?"

  1960年,军区组织老同志重访革命战争时期的战场。当战士们要搀扶这位年迈的将军时,他摆摆手说:"让我自己走,这些山沟沟我都走过,闭着眼睛也认得。"

  在晚年,孔庆德经常去军史馆给年轻人讲故事。每当讲到激动处,他就会站起来,用那只受伤的右手比划着当年战斗的场景。年轻战士们总是听得入神。

  到了1964年,虽然年事已高,孔庆德仍然坚持参加军区的重要会议。开会时,他总是坐在后排,认真记录每一个细节。别人劝他往前坐,他总是笑着说:"后面看得更清楚。"

  孔庆德将军60年时才刚50岁,怎么能称为“年迈”呢?作为高级将领,应该正当年哦!

  孔将军主政襄阳地区期间,指挥修建襄阳大桥,连接襄城樊城,为襄阳人民谋福祉。襄阳人民永远感谢和怀念孔将军!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