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方网站

武汉的鲜花被抢光了-Kaiyun云开

云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宿舍家具定制领导者 | 高品质公寓床、学习桌椅、宿舍衣柜生产厂家

Kaiyun云开

全球时尚环保宿舍家具制造商

做更懂年轻人想要的宿舍家具

宿舍家具定制热线

0538-8367963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武汉的鲜花被抢光了

文章出处:网络 人气:发表时间:2025-02-11 05:06

  

武汉的鲜花被抢光了(图1)

  山东、广东、上海、宁夏……入场处,记者现场看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送来的鲜花,整齐摆放,卡片上的留言道出对黄老的无尽追思。

  “这单必须接!黄老隐姓埋名三十年,建造核潜艇,鲜花代表大家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一位快递员告诉记者,自己手中的这束花,是天津一位网友在线上平台订购的,自己接单后送到现场。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入场处,鲜花丛中,有群众特意放上核潜艇和模型和《海底两万里》书籍。

  除了越来越多的鲜花,人们通过放置各种和黄老“深潜”一生有关联的物品,来缅怀这位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功勋科学家。

  记者注意到,花丛中,有人特意摆放了一艘核潜艇模型,旁边还有一本书籍《海底两万里》。

  “黄院士是国之栋梁,我们一定不能忘了,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要永远怀念他、永远纪念他。”64岁的爷爷徐立眼含热泪,哽咽说道。

  徐良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得知黄院士逝世的消息后,他专门去图书馆借阅黄老个人传记,给6岁的儿子徐景行讲述黄老感人事迹。

  “要把黄老的家国情怀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更加直观了解这段历史,有所感悟,向黄老学习,成长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人。”徐良说。

  “国家强大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要让孩子们知道,没有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徐立说。

  “我们年轻一代追星就应该追这样的星,学习就该学这样的人!”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东湖校区初三学生侯柯羽说。

  侯柯羽告诉记者,在书本上学习了解过黄旭华爷爷的事迹,从网上得知黄爷爷去世的消息,自己和三位同学约定一同前来为黄老献花。

  “黄爷爷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激励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一辈的期待,将个人力量熔铸于新时代的建设之中,让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侯柯羽说。

  “小时候就听家里长辈讲过黄老的故事,教导我们要以黄老为榜样。他的离开,就像一位身边的大家长走了。”家住附近的武汉理工大学大三学生张浩坤说。

  “黄老曾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他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年轻一代深深感佩!有国才有家,他是有大爱的一位前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接过接力棒,迎头赶上,把黄老的心愿和遗志传承下去。”张浩坤说。

  80岁的中国船舶第七〇一研究所退休职工许志同专程前来吊唁。三鞠躬后,他走出吊唁大厅,不舍离去。

  许志同带来珍藏的一份中船重工内部报刊。该期封面上,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黄旭华的照片。

  “同为军工人,他们更不容易!”许志同告诉记者,这期还有自己撰写的一篇文章,回忆了参与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济南舰”建造的故事。

  2月9日,湖北日报派出三路记者追寻黄旭华院士的百年人生轨迹,奔赴黄老的家乡广东汕尾、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我国首艘核潜艇退役展示地山东青岛海军博物馆,记录当地缅怀致敬的感人场景。

  2月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赶赴黄旭华院士的故乡汕尾,走进黄旭华故居、母校汕尾中学等。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的居民群众纷纷自发前来悼念黄旭华院士,为黄老敬送花圈,送他最后一程。(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黄小斯 摄)

  黄旭华故居位于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第二社区三村池仔头巷。记者来到黄旭华故居前,看到不少民众赶来这里,面朝黄老的遗像鞠躬、献花。一束鲜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书“深潜无声,热血难凉”。

  在故居采访时,记者遇到84岁的詹陆,他正是黄旭华的外甥。詹陆老人深情抚摸着黄旭华的照片,20多张黄旭华的照片铺满了屋内的茶几,“三母舅,大家都舍不得你,赶过来给你献花,多希望你能再睁开眼看看我们。”

  “得知黄老去世,我们十分悲痛。”汕尾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杨其培回忆,2016年11月,黄旭华院士回到学校题词勉励全校师生:“学好本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这句题词悬挂在学校大门,学生们每天抬头可见。2020年10月,黄旭华院士再次为该校题词:“热烈祝贺母校汕尾中学120周年校庆:爱国立德,教书育人;严谨办学,全面发展。”

  “这些话语,一直激励着全校师生。”杨其培说,2017年,黄旭华将当时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部分奖金捐给汕尾中学和白沙中学两所母校;2021年,黄旭华通过汕尾市教育基金会,再次向汕尾中学捐资。

  “对黄老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杨其培说,汕尾中学以两笔捐款为基础,设立了旭华奖(助)学金。在黄旭华的影响和带动下,汕尾中学广州校友会也主动捐资,共同为传承黄旭华精神出一份力,激励该校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采访中,汕尾市城区关工委副主任曾昭群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介绍,他是汕尾市关工委“五老”讲师团的副团长,近年来已经宣讲了300多场黄旭华的事迹,覆盖线万人次、线万人次。

  2月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黄旭华院士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看到,该校闵行校区木兰船建大楼前,黄老亲笔题字的院名石旁,悬挂着追思黄老的横幅。

  在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大楼一楼大厅的“为祖国‘深潜’——黄旭华院士专题展”前,摆放着“长征一号”核潜艇模型,不时有学生前来献花。

  “黄老在深海潜艇方面的研究贡献卓越,我所研究的专业也与此有关。今天来到这里瞻仰之余,也想激励自己不断深耕科研,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月7日、8日,上海交大分别在闵行校区木兰船建大楼前、徐汇校区山茶社纪念碑处举行了追思活动,还有师生在闵行校区的“旭华路”路牌下献上鲜花。

  “你看,照片上最右边这一个,他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第二任总设计师,非常了不起。前几天,他去世了。”

  2月9日,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第一展区,人头Kaiyun攒动。展区一角,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子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跟孩子聊着。照片中的4人,从左至右分别是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赵仁恺,总设计师彭士禄,副总设计师黄纬禄,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黄旭华。

  在展区的展柜里,还摆放着黄旭华当年研制核潜艇时使用过的钢笔、手表、眼镜和收音机。

  1974年的八一建军节,舷号401,被命名为“长征一号”的091型核潜艇正式入列。在海军博物馆主馆外,一艘潜艇静静停靠在海边。这就是黄旭华和同事研发的“长征一号”核潜艇(舷号401)。

  潜艇的水密门直径不到1米,记者钻进舱内颇费了一番功夫。在指挥舱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张会议桌,桌子上方设置了五盏无影灯。工作人员介绍,这张桌子除了办公用,还是一张手术台,官兵们受伤治疗也在这里进行。

  “长征一号”核潜艇入列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各种技战术试验逐步展开。工作人员说,当年,黄旭华和团队就是在这里开展各种技战术试验。之后,“长征一号”核潜艇结束了在大洋中长达四十余载的游弋,成为游客争相参观的“热门景点”。

  工作人员回忆,2018年初夏的一天,已经92岁高龄的黄旭华来到这里,探访当年的“老伙计”。

  在博物馆检票口,黄旭华被官兵认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闻讯赶来,陪同他入艇。“因为年事已高,大家都劝黄老不要下艇,可他态度坚决,执意攀爬入艇。”该工作人员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当时看到潜艇的核心设备被拆除,黄旭华还询问“具体拆除了哪些设备”。整艘潜艇,黄旭华从头走到尾,边走边给大家讲述一些当年的故事。在指挥舱会议室,他在留言簿上写下:骑鲸蹈海,日游八万里,五洋捉鳖。

  “这里是官兵的宿舍,都是上下铺”“这里是潜艇的厨房,保障官兵的伙食”……2月9日14时许,工作人员带领几名游客进入“长征一号”核潜艇舱内,一边攀爬一边介绍着。

  “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完成各种试验,黄老真的不简单!”一位游客一边参观,一边发出这样的感慨。

  来自广州的游客方先生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他(黄旭华)90多岁还干劲十足,我们更没理由懈怠。我们要把黄老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同类文章排行

最新资讯文章